时间: 2025-04-26 06:3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9:33
成语“我见犹怜”字面意思是“我看到的仍然让人怜惜”。这个成语用来表达一种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同情和怜爱之情。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种情境让人感到可怜或值得同情,虽然可能并不特别悲惨,但仍然引发了怜悯之情。
“我见犹怜”最早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文中提到杨贵妃的美丽和悲剧,诗人通过描绘她的形象和命运来表达对她的怜惜之情。这一成语由此逐渐被广泛引用,成为描述同情和怜爱的常用语。
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表达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尤其是在描写悲剧或苦难时。例如,在小说、诗歌中,作者常常通过“我见犹怜”来增强情感的共鸣。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以用它来形容自己对某个遭遇不幸的人或事物的同情。
同义成语:怜香惜玉、怜悯、不忍心
反义成语:冷漠无情、视若无睹
在**传统文化中,欣赏和同情美好事物是一种常见的情感表达,尤其是对女性美的崇拜和对苦难的同情。现代社会中,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对弱者的关怀依然是重要的社会价值观。“我见犹怜”在现代社会中依旧适用,常用于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我见犹怜”让我联想到对他人命运的深切关注与理解。在生活中,看到他人遭遇不幸时,这个成语能让我更好地表达同情与关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共情。
在一次社区志愿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位孤寡老人,他的孤独和无助让我产生了“我见犹怜”的感觉。于是我决定定期去看望他,陪他聊天,帮助他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我见犹怜”:
月下独行人,影孤心自怜,
花前美人泪,虽逢我见犹怜。
通过这样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于“我见犹怜”的表达有“pity”或“compassion”。然而,中文的“我见犹怜”更强调个人的感受和情感反应,而英语表达则更为直接和简洁。
通过对“我见犹怜”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同情与怜爱的复杂性及其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容易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见那花魁娘子,我见犹怜,心生爱慕之情。”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轼见王安石之女,我见犹怜,不禁赞叹其才貌双全。”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杜少卿见那女子,我见犹怜,心中暗生情愫。”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见其貌美,我见犹怜,遂与之交谈。”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宝玉见他这样,我见犹怜,不觉心中一动。”
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平定蜀地,娶李势女儿为妾。桓温老婆十分忌妒,知道后立即前往蜀地李的住所,拔刀像要杀了她。看见李在窗口梳头,姿貌十分端庄秀丽,神色自若,慢慢地向桓妻走来,桓妻丢下刀说:“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此即吾家小主妇耶?~,何怪子魂思而梦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