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19:56
“入不敷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收入不够支出”,即指收入少于支出,形容经济拮据,无法维持收支平衡。它常用于描述个人、家庭或企业的财务状况。
“入不敷出”最早见于《左传》,其中描述了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成语中的“入”指的是收入,而“出”则指支出。其成语的形成与古代对财政管理及经济活动的关注紧密相关,反映了古人对经济状况的重视。
在日常对话中,“入不敷出”常用于描述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困境。例如,在家庭预算讨论中,可以说:“最近这段时间,我们的开销太大,已经入不敷出了。”在商业环境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企业的财务危机,比如:“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这家公司将面临入不敷出的风险。”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经济状况常常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荣誉密切相关。入不敷出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也会对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现代社会中,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入不敷出的现象更加普遍,尤其在经济波动和社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这一成语的使用频率逐渐上升,反映了人们对财务管理的关注。
“入不敷出”带给我一种紧迫感和焦虑的情绪。它让我联想到经济压力、生活的艰辛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财务管理和规划。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由于没有合理安排预算,导致一个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迫使我开始学*如何制定合理的开支计划,从而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在一首描写生活琐事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忙碌一生为生计,
白头愁苦入不敷。
晨昏交替梦难圆,
只求平安度岁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living beyond one’s means”,意指生活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含义相似,都是描述一种经济困境。
通过对“入不敷出”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合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富有表现力,也在生活中提醒我们关注经济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启发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与经济相关的词汇。
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续资治通鉴·宋纪》:“岁入虽增,而岁出益广,故入不敷出,国用日蹙。”
《资治通鉴·唐纪》:“国家岁入有限,而岁出无穷,故常入不敷出。”
《清史稿·食货志》:“岁入虽增,而岁出益广,故入不敷出,国用日蹙。”
《明史·食货志》:“国家岁入有限,而岁出无穷,故常入不敷出。”
《宋史·食货志下》:“岁入之数,金帛尤多,而用度不足,盖以岁出之数,多于岁入,故入不敷出也。”
贾府被抄家后,贾赦、贾珍被流放,原来与贾府走得近的人纷纷回避。皇上念贾妃的旧情,封贾政世袭旧职,有些人又回到贾政的身边。但此时的贾府家计萧条,入不敷出,一天不如一天。薛府也被薛蟠弄得接近家破人亡
他家人口太多,收入少,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