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29:04
“众口熏天”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众多的嘴巴发出的言论熏染了天空”,引申义为许多人的言论使得某种观点或情绪广泛传播,往往带有负面的影响。它强调了舆论的力量,尤其是在负面信息传播方面的影响。
“众口熏天”出自《史记·平原君赵清传》,其中提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意在说明众人的口舌可以使金属融化,形象地表现了舆论的威力。虽然成语在古代并不常用,但其意涵在后来的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舆论的力量常常被强调,尤其是在政治、社会**中。现代社会,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众口熏天”的现象愈加普遍,社交媒体的迅速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热点,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众口熏天”这一成语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反思。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我常常会考虑到公众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话题时,这种成语提醒我注意言辞的分寸。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观察到朋友因为一条不实的网络信息而受到误解,这让我意识到“众口熏天”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此后,我更加谨慎地对待网络信息,努力去查证事实,以免被舆论误导。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小镇上的一桩丑闻,随着众口熏天,迅速蔓延开来。每一个人都在纷纷讨论,仿佛那不实的传言成了小镇上最热烈的新闻,连最不起眼的角落也充斥着对他人隐私的好奇。”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he power of the mob”或“the voice of the people”,都强调了群体舆论的影响力。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传达的都是对舆论力量的警示,虽然在使用上可能有细微差别,但核心思想相似。
通过对“众口熏天”的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舆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潜在的危害。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交流中更加注意言辞,反思自身的观点是否受到舆论的影响。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我会更加关注信息的真实性,努力做一个理性的表达者和倾听者。
毁誉成党,众口熏天。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众口熏天,莫之能禁。”
《后汉书·袁绍传》:“众口熏天,莫之能制。”
《汉书·王莽传上》:“众口熏天,莫之能遏。”
《史记·项羽本纪》:“众口熏天,莫之能止。”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众口熏天,莫之能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