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5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12:22
“报雠雪恨”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是指通过报复的方式来洗清心中的仇恨。基本含义上,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仇恨的报复和对过去恩怨的了结。
“报雠雪恨”源于**古代的历史或文学典故,具体的出处可能较为模糊,但通常与复仇、正义相关的故事都有所联系。在古代文学中,很多英雄人物在遭受到不公或伤害后,都会采取行动来报复对方,以维护自身的尊严和正义。
该成语常用于以下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报复被视为一种正义行为,尤其是在古代社会,英雄复仇的故事非常普遍。然而,在现代社会,法律和文明的观念逐渐替代了个人复仇,强调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端。因此,成语“报雠雪恨”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相对减弱,往往被用作比喻,而非实际行动的倡导。
该成语常引发关于正义与复仇的思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在讨论仇恨与复仇时,常常伴随着愤怒、痛苦、以及对正义的渴望。这种情感反应可以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人们审视复仇的代价和后果。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与朋友的矛盾,心中充满了怨恨。虽然一度想通过某种方式报复,但最终意识到和解才是更好的解决方式。这让我理解到“报雠雪恨”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令人共鸣,但和解与理解才是更为成熟的选择。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仇恨如影随行,心中难以解。
报雠雪恨之梦,化作风中泪。
通过这样的表达,展示了内心的挣扎与对复仇的渴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有“revenge is a dish best served cold”(复仇是最好的冷餐),同样强调了对复仇的深思熟虑。这些表达在两种文化中都反映了对复仇的复杂情感,但在处理这一主题的方式上却有所不同。
通过对成语“报雠雪恨”的学,我认识到复仇与正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深思自己的情感反应,选择更为合适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不仅仅是追求复仇。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促进了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
存得堂堂七尺身,也不敢望遂风云,报雠雪恨。
《宋史·岳飞传》:“飞曰:‘臣闻之,忠不违君,义不背亲。今君以国士遇我,我必以国士报之。’遂杀金兀术,报雠雪恨。”
《三国志·魏书·臧洪传》:“洪曰:‘吾闻之,义不背亲,忠不违君。今君以国士遇我,我必以国士报之。’遂杀张超,报雠雪恨。”
《后汉书·臧洪传》:“洪曰:‘吾闻之,义不背亲,忠不违君。今君以国士遇我,我必以国士报之。’遂杀张超,报雠雪恨。”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伐郑,郑伯惧,使公子归生盟于晋师,晋师乃还。归生归,告于郑伯曰:‘晋师虽还,其心未忘郑也。必报雠雪恨。’”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曰:‘臣闻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君以国士遇我,我必以国士报之。’遂杀韩傀,报雠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