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2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12:30
成语“报怨雪耻”的字面意思是“报复仇恨,洗刷耻辱”。基本含义是指为了报复曾经受到的侮辱或损害,而采取行动来恢复自己的名誉或报仇。这种行为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决心,体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报怨雪耻”的成语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尤其是在**古代的军事和政治环境中,强调了复仇和维护名誉的重要性。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学出处,但在许多古代文献中,类似的主题常常出现,体现了古人对于仇恨和荣誉的重视。
“报怨雪耻”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忠、义、恨、爱是重要的道德观念。报怨雪耻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名誉和尊严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复仇的观念有所减弱,报怨雪耻仍然可以用来表达面对不公时的反抗意识,尤其在青少年文化和某些社交媒体上仍有其适用性。
“报怨雪耻”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激发了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这种情感往往与愤怒、决心和勇气相结合,影响着个人在面对不公时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位同学因误解而受到不公正的评价。她决定通过努力学*和积极表现,来“报怨雪耻”,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面对不公时,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愤怒心中涌,报怨雪耻时。
历尽千帆苦,终得意气飞。
这首诗表达了在经历挫折后的决心与毅力,体现了该成语的精神。
在英语中,可以用“revenge”或“to settle the scor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往往不如“报怨雪耻”带有强烈的文化和情感色彩。不同文化中对复仇和荣誉的看法各有差异,表现出人们对于面子和尊严的不同重视程度。
通过对“报怨雪耻”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表达复仇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丰富了我的情感表达能力。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晋书·王浚传》:“浚夜梦悬三刀於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於是重拜益州刺史。祜既举浚,俄而卒。浚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以疾求还,诏许之。及闻祜卒,浚曰:‘吾当以死报怨雪耻。’”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权破操於乌林,欲以报怨雪耻。”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而超妹同郡曹寿妻昭亦上书请超曰:‘妾兄班超,蒙恩西使,已三十余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志竭忠孝,所在有功,西戎宾服,四夷慕义,功业独存。今超年七十,衰老被病,发白齿落,虽欲竭尽其力,以报万分,边陲安定,实不出超。且夫凶虏所以未致死命者,以其长屯远遁,难可卒拔。闻西域有求于汉,而超独远在西域,恐一旦不讳,死不瞑目。愿归本朝,更选智勇双全者以继其任,则西域可定,而超得报怨雪耻。’”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欲以报怨雪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报怨雪耻,问于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