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4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0:38
“疾恶若雠”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对待仇敌一样痛恨恶行。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邪恶或不良行为的强烈反感和抵制,强调一种积极的道德立场。
“疾恶若雠”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为“且夫恶之,若雠。”在这里,孟子强调了对恶行的厌恶程度,形象地将对恶行的态度比作对待仇敌,体现了他对正义和道德的重视。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强调对不公行为的愤怒,而反义成语则表示对这些行为的漠视或冷漠。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正义和道德,成语“疾恶若雠”与此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因为在面对社会不公时,积极的态度是推动改变的重要力量。
该成语常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让人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产生共鸣。它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勇于反对不良行为,维护正义。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我亲眼目睹了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我感到“疾恶若雠”的心态促使我站出来发声。最终,我们的努力帮助改善了社区的环境。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风雨交加夜漫漫,
疾恶若雠心不安。
正义之光照前路,
愿共携手共春还。
在英语中,可以用“detest evil as an enem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不过,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这反映出文化中对善恶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
“疾恶若雠”这一成语让我认识到在生活中保持正义感的重要性。它促使我在面对不公时积极发声,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增强了我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见善若惊,疾恶若雠。
《晋书·刘琨传》:“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后汉书·党锢传序》:“是以汉室之隆,士多疾恶如仇,而党锢之祸,自此始矣。”
《史记·游侠列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疾恶如仇,故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