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4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0:56
成语“疾痛惨怛”由四个字组成:
整体而言,“疾痛惨怛”形容一种极为悲痛和痛苦的状态,常常用来描述无法忍受的悲伤或痛苦。
“疾痛惨怛”的具体出处较为模糊,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典文学中多次出现,与悲痛、苦难等主题密切相关。许多古代文人通过对痛苦的描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悲哀。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们情感状态的高度重视。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细微差别:同义成语更强调痛苦的程度,反义成语则强调快乐的状态。
在**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尤为重要,疾痛惨怛反映了人们对痛苦和悲伤的深刻理解。这种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面对社会问题、家庭变故等场合,能够引起共鸣。
“疾痛惨怛”往往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带有一种无奈和悲伤的情感。在表达时,这个成语能够有效地传达出深沉的悲痛感,常常用来引发他人的同情与共鸣。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亲人去世的痛苦,感受到“疾痛惨怛”的深刻意义。我常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和他人在面对失去时的情感状态,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某个秋天的傍晚,我写下了一首小诗:
秋风送寒意,叶落如泪滴。
疾痛惨怛心,谁解此情痴。
通过这种方式,我试图将“疾痛惨怛”融入到诗歌中,表达对失去的思念与无奈。
在英语中,可以用“grief-stricken”或“heartbroken”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对痛苦和悲伤的体验是普遍的,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疾痛惨怛”的学,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理解这个成语在表达痛苦和悲伤时的重要性,帮助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更具深度。此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后汉书·袁绍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汉书·王莽传下》:“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