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5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11:01
成语“以利累形”的字面意思是“用利益来增加形体”,其中“以利”意指借助利益;“累形”则可以理解为不断增加或堆积。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为了利益而导致某种形式上的变化或后果,尤其是强调物质利益对人的影响和改变。
“以利累形”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经典文学出处,然而,从其字面构成和语义来看,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利益与道德、形象之间关系的关注。在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中,常会提到人们为了追求利益而改变自身形象或行为的现象。
“以利累形”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与利益、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以利累形”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可能导致的道德沦丧和形象变化。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商业化逐渐加深的背景下,这种现象愈发明显,因此该成语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
“以利累形”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利益而改变初衷的人,常常会带来一种失望和无奈的情感。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要被利益所驱动而迷失方向。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目睹一位同事因为工作上的利益关系而改变了对团队的态度,原本合作愉快的关系变得紧张。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以利累形”在职场中的实际影响,也促使我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团队协作与信任的建设。
在一次小诗创作中,我尝试将“以利累形”融入其中:
青山依旧在,白云悠悠行,
为利累形者,何时得真情?
这段诗句表达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缺失。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于“money changes everything”的表达,强调金钱如何影响人们的关系和行为。这种观点与“以利累形”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了不同文化中对利益与人性关系的共同关注。
通过对“以利累形”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是对利益驱动行为的描述,更是对道德与人性深刻的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现象,也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保持本心与原则。
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后汉书·杨震传》:“震上疏曰:‘臣闻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道,左虎右武,象其威仪,所以严君臣,正上下也。今反以利累形,非所以为国也。’”
《汉书·食货志下》:“是以王者不蓄聚,下藏于民,远浮利,务民于农桑。故曰:‘以利累形,非所以为国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以利累形,非所以为国也。”
《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曰:‘吾闻之,以利累形,非所以为国也。’”
《左传·昭公十五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今君若问而不得,君必以利累形,寡人弗敢与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