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2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11:21
成语“一本万利”由四个字组成:“一”表示一份或一种, “本”指本金或成本;“万”表示极大的数量或收益;“利”指利润或好处。字面意思是用一份本金可以获得万分的利润,形容投资少而收益极大。基本含义是指商业活动中投资回报率极高,通常用于形容生意的成功。
“一本万利”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典籍中,具体出处不详,但其所表达的理念与古代商业贸易相辅相成。古代商人通过合理的投资和经营,能够获得远超本金的利润,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成为描述商业成功的常用表达。
“一本万利”通常用于商业、经济、政策分析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用来描绘角色的商业头脑或成功的交易。例如,在日常对话中,朋友谈论创业时可能会提这句话来形容某个项目的高回报。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商业活动被视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一些经典的商业理念强调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一本万利”反映了人们对财富创造的渴望和对聪明投资的赞美。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创业和投资领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
“一本万利”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向上的,带有希望和成功的色彩。它让人联想到机智、聪明的商业决策,激励人们在面对风险时,保持乐观和勇气。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参加创业比赛时,我的团队设计了一款低成本的产品,经过市场分析,我们相信这是一本万利的项目。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奖项,并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在一个小镇上,有位聪明的商人,他开了一家小型的咖啡馆,虽然投资不大,但却总能吸引顾客,生意兴隆。镇上的人们都说:“这位商人的生意真是一笔万利,连咖啡的香气都能变成金子。”
在英语中,可以用“high return on investment”来表达相似的意思。虽然两者在用词上有所不同,但在商业背景下的含义和使用场合基本相同。
通过对“一本万利”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也意识到在商业活动中,聪明的决策和风险管理是成功的关键。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商业术语和思维方式。
这回破釜沉舟,远行一趟,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
《宋史·食货志下》:“自唐以来,盐铁酒茗之利,但以给京师及边备而已。宋兴,东南盐利,视天下为最厚。岁收缗钱,以百万计。而西北边内郡,皆有和籴,以市军储,其为利甚博。然民力日困,而国用亦屈。至道中,冯拯建议,请禁西界青白盐,以困贼党。诏从之。其后西人以困,遂来请和。议者以为得策。然自是商贾不行,而边民乏食,颇盗贩河东界中,以希厚利。朝廷患之,乃复禁河东盐池,不许私鬻。于是商贾益困,而边民之私贩者,亦皆失业。议者又以为非便。然则‘一本万利’之说,岂易言哉!”
《晋书·食货志》:“魏武之初,九州云扰,攻城掠地,保此怀民,军旅之资,权时调给。于时袁绍军人皆资椹枣,袁术战士取给蠃蒲。魏武于是乃募良民屯田许下,又于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及黄初之际,承丧乱之后,民人损减,野无余蔬,郡国或仓庾空虚,而高官厚禄,未之或改。夫一分之望,有雷同之论;一岁之储,无旦夕之急。诚能计定地价,开募屯田,置官主领,丰则籴之,俭则粜之,不过数年,公私俱济,则‘一本万利’之谓也。”
《后汉书·桓谭传》:“谭上疏言:‘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畀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己,不敢以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
《汉书·食货志下》:“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史记·货殖列传》:“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富,恶业也。然则贫者无产业,何以自存?故曰:‘一本万利’,商贾之事也。”
战国时期,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生意,碰到在那里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他决定做一次一本万利的政治买卖,就先到秦国讨得华阳夫人的欢心,让她认异人为儿子,帮助异人回国成为秦国国君,从而自己当上秦国的丞相
旧时代的商人有一句生意经:“~”。就是说,出最小的资本,追求最大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