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5:24
成语“临患忘利”由“临患”、“忘”和“利”三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面对灾难或困境时,忘却个人的利益。基本含义是指在危机或困难面前,应该放下个人利益,全心全意为公共利益或他人着想,展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临患忘利”出自《左传》。原文是:“临患而忘利,临难而忘身。”这句话强调了在危机和困难面前,个人应当超越自身的利益,表现出对国家或集体的责任感和担当。该成语强调了忠诚和自我牺牲的美德,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临患忘利”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临患忘利”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忠诚和责任感。现代社会中,虽然个体主义和个人利益愈发显著,但在面对社会危机(如自然灾害、疫情等)时,人们依然会表现出这种精神,强调团结和奉献的重要性。
“临患忘利”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他们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在生活中,这种精神促使我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不仅关注自己的利益,也要关心周围的人。
在我所在的学校,曾经有一次志愿活动,我们帮助受灾地区的孩子们重建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都表现出了“临患忘利”的精神,放下个人的时间和利益,积极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年轻的英雄,在村庄遭遇洪水时,他放下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带领村民们撤离,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安全。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他临患忘利的决策,让整个村庄团结在一起,共同渡过难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述可以是“selflessness”或“altruism”,强调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些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其表现和强调的地方,反映了人类普遍的道德价值。
通过对“临患忘利”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传达无私奉献精神方面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中,掌握这样富有深意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增强与他人的沟通效果,同时也激励我在生活中更关注集体利益。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临患忘利,遗生行义,忠臣之节也。”
《后汉书·杨震传》:“临患忘利,遗生行义,可谓忠矣。”
《汉书·王莽传上》:“临患忘利,臣之常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临患不忘国,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