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3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3:04
成语“流芳后世”字面意思是“香气流传到后世”,引申义指一个人的美德、业绩或名声在他去世后仍然被人们铭记和称赞。常用于形容那些为人所称颂、留有美好名声的人。
“流芳后世”出自《汉书·王莽传》,原文为“其流芳之名,盖足以传于后世”。成语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或优秀品质的赞美,强调了他们的影响力能够超越时间,影响后人。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在**传统文化中,名声和道德被视为个人的重要价值。流芳后世不仅体现了个人成就的延续性,也反映了社会对道德行为的认同。在现代社会,尤其在网络时代,人们的表现和成就易被传播,因此“流芳后世”的理念更显重要,人们更关注如何通过影响他人而实现长远的价值。
“流芳后世”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如孔子、李白等。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时代,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价值观。这种传承的感觉让人感到温暖和鼓舞。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我常常会想起那些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和朋友,他们的智慧和善良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在他人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和积极的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流芳后世”:
桃花流水春风里,
流芳后世共此时。
愿将美德传千古,
让爱与希望永不息。
在英语中,可以用“leave a legacy”或“be remembered fondl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这些表达强调了名声的延续性,但与“流芳后世”相比,它们可能更侧重于成就和影响,而不是道德和美德的传承。
通过对“流芳后世”的学,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追求美德和成就,以便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积极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促进了我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明史·文苑传·杨慎》:“慎以博洽冠一时,其诗含吐六朝,于明代独立门户。文初宗秦、汉,晚乃泛滥于六朝。其论古乐府,谓当辨其世代,考其词调,以定古制。所著《升庵集》八十一卷,又有《丹铅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墐户录》、《金石古文》、《诗话补遗》、《词品》、《墨池琐录》、《画品》、《书品》、《续录》诸书,皆流芳后世。”
《宋史·文苑传·范仲淹》:“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诸子皆有文学,而纯仁、纯粹尤知名。仲淹尝手植松柏于庭,曰:‘吾志在流芳后世,岂止荣一身哉!’”
《旧唐书·音乐志》:“高祖受禅,擢祖孝孙为吏部郎中,转太常少卿,渐见亲委。孝孙由是奏请作乐,时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旧。六年,孝孙又奏:‘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按《礼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调。祭圜丘以黄钟为宫,方泽以林钟为宫,宗庙以太簇为宫,五郊、朝贺、飨宴则随月用律为宫。’诏且行之,唯圜丘、方泽、太庙及飨宴设所司摄事,余并付太常行之。孝孙寻卒。其后,协律郎张文收复采《三礼》,增损乐章,然因孝孙之本音,其乐亦流芳后世。”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每侍宴,谈赏或连日。尝问北人:‘我书孰与钟繇?’答曰:‘钟繇书如刻画无盐,灵运书如流芳后世。’”
《晋书·桓温传》:“温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或卧对亲僚曰:‘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众莫敢对。既而抚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我们要干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