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1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19:55
“疚心疾首”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中有愧,头上有病”。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心中有愧疚、内心不安,常常因为做了某些不好的事情而感到痛苦和不安。
“疚心疾首”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描述了人们因内心愧疚而感到的不安和痛苦。成语中的“疚”指内心的愧疚,“疾首”则形容因内心的愧疚而招致的身体上的不适。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强调内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疚心疾首”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以及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表达内心不安、愧疚的情感时。例如,在描述一个角色因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无比痛苦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它也常用于心理咨询或自我反思的情境中,表达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愧疚。
在**传统文化中,内心的愧疚和不安被视为道德感的体现。因此,“疚心疾首”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责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种愧疚感可能更多地与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相结合,影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疚心疾首”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道德和责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对错误行为的反思,也是一种对自我道德标准的追求。使用这个成语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得表达更加生动。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因为未能及时帮助朋友而感到疚心疾首。这种内心的愧疚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促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朋友之间的支持与帮助。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角色因犯下错误而感到疚心疾首,最终通过自我反思和努力修复错误,找到内心的平静。可以这样写: “在这个小镇上,张明因一时冲动伤害了朋友,心中疚心疾首,夜不能寐。直到他决定向朋友道歉,承担责任,才感到心中那股沉重的愧疚开始慢慢消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uilt-ridden”或“haunted by guilt”,但它们的使用场景和文化背景可能略有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内疚感常常与个人道德、信仰等紧密相连,而在文化中,内疚感更多地与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有关。
通过对“疚心疾首”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内心的愧疚与不安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思考道德责任与人际关系时更加细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以嗣子奉命鸡林,三岁然复,疚心疾首,亦时礼念,冥期佑助。
《晋书·王敦传》:“疚心疾首,忧惧交并。”
《后汉书·袁绍传》:“疚心疾首,不能自安。”
《汉书·王莽传下》:“疚心疾首,日夜忧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疚心疾首,不知所从。”
《左传·宣公十五年》:“疚心疾首,无日不思。”
所以夙夜愁痛,~而不敢息者,以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