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0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40:26
“万念俱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万千的念头都寂静下来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心中没有任何杂念、想法,处于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常常用来形容人在某种情况下彻底放下烦恼,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
“万念俱寂”最早出现在《金刚经》中,原文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段文字表达了对于自我、他人和生命的超越,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清净。它反映了**思想中对“无念”的追求,代表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哲学讨论、心理咨询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万念俱寂”来描绘角色在经历重大**后内心的平静。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压力时,努力寻求内心的宁静状态。演讲中,演讲者可能引用这一成语来鼓励听众放下杂念,专注于当下。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内心的宁静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特别是在和道教的影响下,人们追求心灵的平和与清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常常使人感到压力,因此“万念俱寂”这一成语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提醒人们寻找内心的宁静。
“万念俱寂”让我联想到一种深邃的内心平和,仿佛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安静的避风港。它给人的情感反应是放松、舒适,能够帮助人们在面临压力或挑战时,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和清醒。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我尝试通过冥想来达到“万念俱寂”的状态。通过深呼吸和集中注意力,我成功地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重新审视问题,从而找到了解决方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在一个夜晚,我静静坐在湖边,星空璀璨,心中生出一首诗:
月明湖畔静无声,
万念俱寂梦中行。
心随清风逐云影,
宁静致远自成灵。
这首诗表达了在宁静环境中,内心达到“万念俱寂”的感受。
在英语中,可以用“peace of mind”或“serenit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汇同样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无忧的状态,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万念俱寂”的学*,我体会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非常重要,更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心理上的指导。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挑战与困扰。
脑子同时开着小差,胡思乱想,甚至万念俱寂,视一切于无睹。
《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他现在是万念俱寂,什么也不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