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5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41:48
“万籁俱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所有声音都变得寂静”。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环境非常安静,连最微小的声音都听不见,通常用来描绘夜晚的宁静或某种庄重的气氛。
“万籁俱静”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白日依山尽,苍茫云海间。”虽然这句并没有直接提到“万籁俱静”,但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类似的意象来表达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成语本身的具体形成可能与后来的文人对夜晚或清晨的描绘有关,它在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表达。
“万籁俱静”常用于描述夜晚、山林、湖泊等自然环境的静谧,也可以用在形容某种庄重的氛围,比如会议、仪式等场合。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这个成语来营造氛围,增强感情的表达。
“万籁俱静”在传统文化中常常与道教、的宁静思想相联系,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城市生活的喧嚣使得这种宁静变得稀有,但人们对宁静的向往依然强烈,常常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安宁。
“万籁俱静”给人以平静、安宁的感觉,常常让我联想到静谧的夜晚,星空下的沉思。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写作或表达时,常常借用这种意象来传达内心的平和与思考。
在我大学时期,有一次去山里露营,夜晚无月,四周万籁俱静,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也让我在写日记时多次使用“万籁俱静”来描述那种心灵的宁静。
在一个故事中: “夜幕降临,万籁俱静,只有轻风拂过树梢,发出微弱的沙沙声。她坐在窗边,思绪随风飘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此刻停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ilent as the grave”或“dead silence”,虽然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可能有所不同。西方文化有时更强调个体的内心感受,而汉语中“万籁俱静”更加强调自然与环境的和谐。
通过对“万籁俱静”的学*,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成语词汇,也增强了在表达宁静和安详情感时的表达能力。这个成语在我的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醒我要珍惜生活中的宁静时刻。
意尽投笔之时,夜已深沉,万籁俱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宝钗的房间里还亮着灯。”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二》:“夜深万籁俱静,只有蟋蟀在墙角鸣叫。”
宋·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唐·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庄子·齐物论》:“故曰:‘万籁俱静,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