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0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40:18
“万年遗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留存千年之臭”。它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名声或影响极其恶劣,以至于即使经过很长时间,依然难以消除,给后人留下负面的评价或印象。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它可以看作是对历史上某些或人物的总结。例如,历史上有些名将或政治家因为其恶行而被后人诟病,留下了“**”的名声。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美德的追求,强调了行为后果的长期影响。
“万年遗臭”主要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社会评论等场合,尤其是在批评某人或某事时,常常用来强调其负面影响。例如,在对某位政治家腐败行为的评论中,可能会说“他的贪污行为将使他****”。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这些同义和反义成语在表达上有细微差别,主要体现在对名声的评价程度及其影响的时间长短。
在**文化中,名声与个人、家庭、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家族和后代。因此,“万年遗臭”的成语反映了对历史责任感的重视,警示人们要谨言慎行,以免留下负面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个人行为的后果可能被放大,成语的适用性愈加明显。
“万年遗臭”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历史人物的悲惨结局,以及他们的行为给后人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恶名的持久性让我感到一种警惕和责任感,提醒我在生活中要做出明智的选择,以免留下不良后果。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一位同学,他因为一次不当言论而被大家所诟病,虽然他后来努力改正,但大家对他的印象依旧不好。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万年遗臭”的道理,意识到在社交场合中,言行举止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万年遗臭”:
往事如烟随风散,
历史长河映惨叹。
若惜名声应谨慎,
莫让恶行****。
这几句诗中,强调了谨言慎行的重要性,传达了对历史的反思。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infamous”或“notorious”,也表示名声恶劣,但其使用场合和语境可能与中文有所不同。不同文化对于名声的重视程度和表达方式各异,反映了各自的社会价值观。
通过对“万年遗臭”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行为后果的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的重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行,努力追求积极的社会形象。
《宋史·奸臣传·蔡京》:“京既死,其党犹盛,天下之人,莫不切齿。及宣和末,京之党悉败,天下之人,莫不快之。然京之恶,万年遗臭,不足以为戒。”
《晋书·王敦传》:“敦既死,以敦为大将军,加黄钺,班剑武贲二十人,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敦虽死,犹不悔,万年遗臭,不足以为戒。”
《后汉书·袁绍传》:“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及其丧归,河北士女酹醊而哭之,咸曰:‘万年遗臭,不足以为戒。’”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也。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左传·宣公十五年》:“万年遗臭,不足以为戒。”
将军乃将门之后,武艺超群,为何失身于绿林?岂不有拈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