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3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3:06
成语“人心涣散”字面意思是“人心变得涣散、分散”,指的是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不统一,缺乏凝聚力和团结性。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常用来形容团队、组织或社会中的人们士气低落,缺乏共同目标和方向。
“人心涣散”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其构成元素“人心”和“涣散”在古代文献中均有出现,常用来描述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集体士气。古人常用“人心”来表达对人性的观察,而“涣散”这个词则可以追溯到《尚书》等古籍,体现了人心不齐的状态。
“人心涣散”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
在**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被视为重要价值观。“人心涣散”反映了对这些价值观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和团队建设中,人心涣散被视为一种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影响着组织的效率和发展。
“人心涣散”常带有负面情感,令人联想到失去方向感和目标感的焦虑与不安。它也可能引发对团结、合作及共同目标的渴望,反映出对和谐与统一的追求。
在我参与的一个小组项目中,起初由于每个人的意见不一致,大家各自为政,导致进展缓慢,正是人心涣散的体现。后来,我们通过组织讨论,明确了共同目标,最终克服了这一问题,团队氛围变得更加融洽。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城市中的人们人心涣散,仿佛没有了方向。可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领袖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如同一缕春风,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希望,团结了四散的人心。
在英语中,可以用“disunity”或“lack of cohesio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汇同样强调了团队或群体中缺乏团结和凝聚力的状态,但可能没有“人心涣散”所带来的情感色彩。
通过对“人心涣散”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理解和运用成语能够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在学*语言的过程中,掌握成语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能够更生动、准确地表达情感和观点。
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动。
《宋史·岳飞传》:“金人虽强,然人心涣散,不足为虑。”
《后汉书·皇甫嵩传》:“时天下人心涣散,嵩独能坚守。”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天下人心涣散,莫知所归。”
《史记·项羽本纪》:“楚军人心涣散,莫有斗志。”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民心涣散,不可使也。”
越国~,能否自立,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