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18:06
“碧落黄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碧落”指的是天空或天界,象征着光明和美好;“黄泉”则是指阴间或死亡之地,象征着黑暗和悲惨。整体上,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生死离别,也可以表示离别的深情厚谊,强调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情感的连结依然存在。
“碧落黄泉”来源于古代文学,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中。书中描写了对生死和离别的感慨,表达了对逝去亲友的思念和情感的缠绵。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碧落黄泉”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生死观念非常重要,“碧落黄泉”体现了对亲情、友情的珍视。现代社会中,虽然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但人们对生死的思考依然存在,该成语在追忆逝者、缅怀过去时仍然适用。
“碧落黄泉”常引起人们的共鸣,带来对逝去亲友的思念和对生命脆弱的感慨。它能激起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亲人的离世。在追悼时,我引用了“碧落黄泉”,以此表达我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死的思考。这让我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以及成语带来的情感共鸣。
在诗歌中,我尝试使用“碧落黄泉”:
碧落苍穹映月明,
黄泉路远思难平。
生死情缠无尽处,
愿随风去共此生。
这种使用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能够传达复杂的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关于生死的表达也有类似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life and death”,强调生死的对立和重要性。尽管表达形式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人们对生死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通过对“碧落黄泉”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脆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让我在表达时更具深度和力量。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那百花仙子降生在岭南唐秀才家,名唤芷馨。这日正值残冬,群芳凋谢,忽见空中落下一朵碧桃花来,香气扑鼻,光彩夺目。唐秀才拾起一看,只见花瓣中间现出一个绝色女子,宛如天仙下降。唐秀才不觉大惊,忙问:‘你是何人?为何到此?’那女子道:‘我乃碧落黄泉中人,因感你平日爱花之德,特来相谢。’”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才合上眼,便恍恍惚惚的到了一个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去。’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宝玉听了是女子的声音。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王安石笑道:‘学士这番该输了吧?’苏轼道:‘碧落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学生输了。’”
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唐·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荷君王不弃,念切思专,~为奴寻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