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5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59:17
“一字不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一个字也不遗漏”。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件事情或某段话的内容进行完整、准确的转述或记录,没有删减或遗漏,强调信息的完整性。
“一字不落”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它的表达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于文献的严谨态度。在古代,抄写和记录文本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抄写者需要高度专注,以确保每一个字都不被遗漏。因此,这个成语可以看作是对这种严谨态度的总结。
该成语通常用于书面语和口头语中,常见于以下场景:
在**文化中,文字和语言被视为传承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工具。“一字不落”反映了对知识和信息严谨态度的崇尚。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完整准确地传达信息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适用性。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认真和专注。它让我想到在学*或工作中,仔细对待每一条信息的重要性。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可能会忽略细节,而“一字不落”则提醒我们要重视每一个信息的传递。
在我的学*中,曾经在准备一份报告时,使用了“一字不落”的原则,确保了我对资料的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我的自信心,也让我在同学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一字不落”:
字字句句皆无遗,
吟哦声中情自知。
一字不落留心底,
岁月长河共此时。
这首小诗表达了对文字的热爱与对时间的珍惜,体现了“一字不落”的精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ord for word”,同样强调信息的逐字准确性。尽管使用的语言不同,但这种对准确性的追求在多种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一字不落”的分析,我认识到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准确传达信息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知识的负责。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我将继续秉持这一原则,努力做到言之有物、字字珠玑。
《宋史·岳飞传》:“岳飞听了,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
《资治通鉴·唐纪》:“唐太宗听了,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闻之,一字不落地告诉了群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闻之,一字不落地告诉了虞卿。”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