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2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58:34
“一字不差”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是指书写或表达时,每一个字都没有遗漏或错误,形容内容非常准确、严谨。基本含义上,它强调了对细节的重视,以及在传达信息时的完整性。
“一字不差”的具体来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古代书写和抄写的严谨性有关。在古代,书籍的抄写往往是由专人负责,任何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误解,因此“一字不差”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负责任态度的体现。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书面表达的准确性,适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对文字和语言的重视由来已久,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历史阶段,文字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被视为重要的品德和能力。因此,“一字不差”不仅是对语言的要求,也反映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
“一字不差”让我联想到对细节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敬畏。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强调准确性的态度帮助我在沟通和表达中更加清晰,也促使我在学*中更加认真。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遇到需要准确表达的情况。例如,在写报告时,我会特别注意每个字的用法,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力求做到“一字不差”。这样的态度不仅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同事对我的信任。
我尝试将“一字不差”融入到一首小诗中:
字字句句皆珍宝,
一字不差传心声。
书卷之中藏智慧,
细看方知意蕴浓。
在英语中,可以用“word for wor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逐字翻译或抄写的准确性。然而,中文成语“一字不差”更加强调了文化背景下对语言准确性的重视。
通过对“一字不差”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沟通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能力,也影响了我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未来,我将继续在各种场合中践行这一原则,力求做到言之有物、字字珠玑。
鹦鹉在旁谛听,便都记得明白,朗朗的念将出来,一字不差。
《宋史·艺文志》:“其书一字不差,皆古之遗法。”
《旧唐书·文苑传》:“其诗一字不差,皆自然之音。”
《南史·文学传》:“其文一字不差,皆出己意。”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所言一字不差,愿陛下信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先生言一字不差,何也?’”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3回:“刚转得一转身,不知谁人就和了一首在上面,就是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