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4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3:37
“善门难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善良的门难以打开”。它通常用来形容做好事、行善、传播正义等行为面临的困难,暗示善良的行为并不容易得到认可或实现。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可能与古代哲学思想有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提到的仁爱与道德。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善恶的较量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善行虽然高尚,但在现实中却常常遭遇阻碍。
“善门难开”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善门难开与社会风气、道德观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行善的成本高于收益,导致人们对善良行为的冷漠。这一成语反映了社会中对善良行为的质疑和挑战,值得深思。
“善门难开”让我感到一种无奈与悲哀,仿佛在提醒我们尽管行善是值得推崇的行为,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这一成语激发了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也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
在我参与志愿活动时,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尽管我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有时他们对我的帮助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接受。这使我深刻理解了“善门难开”的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去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善门难开”:
善门难开何处寻,
良心未泯愿常存。
世事如潮波涌动,
我心依旧向善奔。
这首诗表达了尽管行善困难重重,但仍然希望持之以恒,传递善意的决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od deeds go unrewarded”,意指善行往往得不到回报。这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中对行善与现实冲突的共识,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
通过对“善门难开”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善良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行善的道路上更加反思与坚持。善良的力量虽然微小,但积累起来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改变。
大善士见机,晓得善门难开。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善门难开,恶门易入,此古今之通论也。”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善门难开,恶门易入,此天下之通病也。”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善门难开,恶门易入,此理之常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善门难开,恶门易入,此之谓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善门难开,恶门易入。”
真是~,我们难以应付这么多需要救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