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17: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28:33
“兰摧玉折”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兰花被摧毁,玉器被折断。它用来比喻人才的陨落或遭遇不幸,强调优秀的人才或事物因为外部因素而遭到损害。
该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中常用来表达对英才陨落的惋惜与哀痛。它具体的出处可能并不明确,但其意义贯穿于古代诗词中,尤其是表达对年轻才俊早逝的悲伤之情。
“兰摧玉折”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兰摧玉折”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反映了对人才的崇敬和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在现代社会,尤其在教育和职场中,仍然适用,表达人才流失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期盼。
该成语常带有悲伤和惋惜的情感色彩,常常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英才的短暂生命,以及他们未能实现的理想与抱负。这种情感使得人们在表达对某种不幸遭遇的同情时,显得更加深刻和有力。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位同学因病去世,他的才华和努力都让我感到十分惋惜。那时我想到了“兰摧玉折”,用来形容他的早逝让我感到无比痛心,仿佛世界失去了一位瑰宝。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在那个小镇上,年轻的诗人如兰摧玉折,虽有才华,却因外界的压力与困扰,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的只有未完成的诗篇,像一缕轻烟,随风而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flower cut down in its prime”,同样强调英才的短暂与可惜。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与意义往往相似,均为对人才的珍惜及对不幸遭遇的同情。
通过对“兰摧玉折”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个成语在表达惋惜与同情方面的独特价值。在语言学中,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中的人才问题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尝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宋史·范仲淹传》:“兰摧玉折,公之志也。”
《南史·殷景仁传》:“兰摧玉折,吁嗟吾子。”
《世说新语·言语》:“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文选·刘琨<答卢谌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晋书·左思传》:“兰摧玉折,不亦宜乎。”
余虽昆季,义犹友朋,~,实难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