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0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03:21
“师出有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军队出征要有正当的理由”。它的基本含义是指进行某项行动,尤其是军事行动时,必须有合理正当的理由和名分。该成语强调了行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师出有名”源自《孙子兵法》中的“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这句话强调了军事行动必须有明确的理由和依据。在历史上,许多战争和军事行动都需要获得正当的理由,尤其是为了赢得民心和道义支持。
该成语通常用于讨论军事行动、政策执行或任何需要合理依据的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统治者或领导者进行决策时的考量。在日常对话和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决策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正义和名分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师出有名”不仅在军事上适用,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也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需要正当理由和合法性支持的决策和行为,特别是在公共事务和治理中。
“师出有名”带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对正当性和公正性的向往。在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给人以信任感和安全感。
在工作中,我曾参与一个项目的启动,团队讨论时强调“师出有名”的重要性,确保我们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支持,以便在项目推进中获得管理层的支持。
在一个古代战争的故事中,主将站在高台上,向士兵们说道: “诸君,今日出征,非为私利,然有国之安危在焉。师出有名,方能勇往直前,莫让我们的名分蒙尘!”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英语中的“just cause”意为“正当理由”,用于讨论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和正义性。这显示了不同文化中对正当性的重要性。
“师出有名”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强调行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有助于增强我的论证能力和说服力。
师必有名。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师出有名,天下莫不从之。”
《后汉书·袁绍传》:“师出有名,天下莫不响应。”
《汉书·王莽传上》:“师出有名,天下莫不从。”
《史记·淮阴侯列传》:“师出有名,故能服人。”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师出有名,将何以战?”
楚汉相争时,刘邦趁项羽北上攻打齐王田荣时从陕西临晋渡过黄河收服了魏王豹,接着占领洛阳城,新城县董公建议他找一个兵出有名的理由,说项羽当年杀害义帝,举哀三天,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刘邦。刘邦一举攻下楚国的都城彭城
这会儿我们突然转回去再搜,来他个措手不及,而且是~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