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3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03:24
“师出无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军队出征没有名义”。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团体或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没有正当的理由或名义,通常暗示这种行动是不正当或不合法的。
“师出无名”出自《左传·昭公元年》。原文描述了春秋时期的一个**,魏国派兵攻打楚国时,未向楚国说明理由,因而被认为是不正当的战争。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战争正当性的重要性,强调出兵前必须有合理的理由和名义。
该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应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战争的正当性被视为重中之重。“师出无名”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和名义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政策、军事行动等方面,强调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重要性。
“师出无名”让我联想到不公正的事情,可能引发的无辜伤害和冲突。这种情感反应使我更加关注在生活中行动的理由和合法性,促进了对道德和正义的思考。
在我的经历中,有一次团队讨论时,提出了一个新项目的建议,但因为缺乏数据和理由,大家对这个提议表示怀疑。此时,我引用了“师出无名”,让大家意识到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行动可能会遭到质疑。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尝试将“师出无名”融入其中:
当夜幕降临,暗影浮现,
师出无名,何以为战?
只因心中那份执念,
却不知战争的代价是何。
在英语中,类似于“师出无名”的表达是“without justification”或“unjustified action”。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缺乏理由或合法性的重要性,但在使用时并不如成语那么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师出无名”的学*,我体会到正当性在行动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合法性和透明度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理由和依据,促进了更深层次的道德反思。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曹操曰:‘师出无名,事不成。’”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师出无名,事不成。’”
《汉书·高帝纪》:“高帝曰:‘师出无名,事不成。’”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欲东归,范增曰:‘师出无名,事不成。’”
《左传·宣公十五年》:“师出无名,事不成。”
楚汉相争时,刘邦趁项羽北上攻打齐王田荣时从陕西临晋渡过黄河收服了魏王豹,接着占领洛阳城,新城县董公建议他找一个兵出有名的理由,说项羽当年杀害义帝,举哀三天,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刘邦。刘邦一举攻下楚国的都城彭城
且劳民伤财,穷兵默武,~,皆非盛世所宜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