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0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34:35
“牵强附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牵强地附加在一起”。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强行将不相关或不合适的事物勉强结合在一起,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不自然或不合理的拼凑。
“牵强附合”源自于古代文献,最早可见于《红楼梦》。在小说中,人物常用此成语来形容一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强行将一些无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种用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逻辑和推理的重视,以及对不合理论证的批判。
在不同语境下,“牵强附合”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逻辑推理和辩论是十分重要的。成语“牵强附合”反映了对逻辑严谨性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尤其在科学和学术研究中,合理的推理和证据支持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适用性,提醒人们关注论证的合理性。
“牵强附合”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负面的,通常会让人联想到不诚实、不可靠的论证方式。这种联想影响了我在表达观点时更加注重逻辑性和证据的充分性,以避免被指责为“牵强附合”。
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我的同事为了支持他的观点,引用了一些不相关的统计数据,结果遭到了大家的质疑。我借此机会使用了“牵强附合”,提醒他在论证时应更加注重数据的相关性。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牵强附合”:
月明夜,孤舟行,
星辰点滴似是情。
话语间,牵强附合,
情难诉,意难成。
这首诗中,利用“牵强附合”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不协调和无奈。
在英语中,可以用“forced connectio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两者都带有贬义,但在不同文化中使用的场合和频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国家,类似的词汇可能更多用于非正式场合,而在中文中则可能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有使用。
通过对“牵强附合”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表达中逻辑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进行论证时要严谨,避免不必要的拼凑和牵强附会。这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更加注重论据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后来诸公解,只是以己意牵强附合,终不是圣人意。
《清史稿·纪昀传》:“昀曰:‘此言牵强附合,非其实也。’”
《明史·杨慎传》:“慎曰:‘此言牵强附合,非其实也。’”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此言牵强附合,非其实也。’”
《后汉书·班彪传》:“彪曰:‘此言牵强附合,非其实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刘敬曰:‘此非人力所能及也,天也。’叔孙通笑曰:‘子之言,牵强附合,非实也。’”
《例言》:“假借谐声,是传奇中应有之义,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