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9: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53:00
“千军万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军队数量极其庞大,通常用来描绘气势磅礴、气势如虹的场面。它常常用于形容人们在某种场合下的壮观景象或强大的力量。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场面,尤其是在描述兵力雄厚的情境下。虽然具体的文献出处不明确,但类似的表达在古文和诗词中屡见不鲜,常用来形容战争的宏大场面及将士的勇猛。
“千军万马”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千军万马”在**文化中反映了对英雄气概和集体力量的赞美。这种表达方式在许多文学作品和口语中都有体现,强调了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壮丽的场景和英雄的形象,激励人心,唤起对团结与力量的向往。它引发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激昂和振奋。
在我的一次校际辩论中,当我描述我们的团队如何团结一致,面对强大对手时,我用到了“千军万马”来形容我们的气势和决心。这种表达令我们的团队成员倍感振奋。
在一首关于团结和奋斗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千军万马共奋战,血脉相连铸伟业。
举头望天星光灿,心中梦想永不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sea of people”或“an army of supporters”,强调人群的庞大或支持者的众多。这些表达也常用于形容气势和力量,但可能不如“千军万马”那样直接关联到军事背景。
通过对“千军万马”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在表达力量和气势方面的独特性。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我在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时更加生动和形象。
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千军万马,莫之能御。”
《史记·项羽本纪》:“千军万马,莫敢当者。”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千军万马,一时俱寂。”
《水浒传》第一百回:“千军万马,如潮涌至。”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千军万马,一时俱发。”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大将陈庆之率军伐北魏,陈庆之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攻打荥阳城下,他鼓舞士气,以7000人战胜魏军30万人,直向洛阳。他的将士身着白色战袍,十分威武。魏人感慨:“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各方面竟如~地围困拢来,实在说,我是有被这班箭手底乱箭所射死的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