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4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53:05
成语“千兵万马”字面意思是形容军队数量极多,战斗力强大。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气势庞大,力量雄厚,常用于比喻人力、物力或团体的强大,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展现出的强大气势。
“千兵万马”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军事文学,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在历史上,兵力的多寡往往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该成语强调了军队的数量,反映了古代**对于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的重视。它也可能受到古代诗词的影响,许多作品中都有描写壮观军队的场景。
“千兵万马”适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强调气势或数量的强大,而反义成语则突出数量的稀少或力量的不足。
在古代,战争和军事被视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千兵万马”不仅反映了军事力量的概念,也象征着团结和集体的力量。现代社会中,虽然战争不再是普遍的主题,但在许多商业、体育和社会中,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力量的背景依然适用。
“千兵万马”给人的感觉是震撼和激励,联想到团体的力量和共同的目标。它常常会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向心力,在面临挑战时能够鼓舞士气。
在我参加的一次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的数量可以说是“千兵万马”,我们齐心协力,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成功举办了一次大型公益活动。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意义。
在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春风十里千兵万马, 桃花盛开映朝霞。 携手并肩共前行, 万众一心谱华夏。
在英语中,“an army of”可以用来表述类似的意思,如“an army of volunteers”,强调数量和团结。尽管表达形式不同,但核心思想仍然是聚集力量和团结的象征。
通过对“千兵万马”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数量的描述,更是对团结、力量和集体行为的深刻理解。它在语言学中提醒我们,表达不仅要关注字面意思,更要考虑文化、情感和背景,这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李翰言文章,当如千兵万马而无人声。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乃分兵三路,自将中军,左右军各以千人,夜袭敌营,大破之。”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乃分兵三路,自将中军,左右军各以千人,夜袭敌营,大破之。”
《宋史·岳飞传》:“飞遣王贵、张宪掩其不备,大破之,兀术夜遁,飞进军追之,获其辎重、马匹无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乃自勒兵,与绍相拒,战于官渡。”
《后汉书·班超传》:“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不怕将勇兵强,唯这萨头陀妖法,虽有~,也抵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