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04:52
“卑不足道”这个成语由“卑”、“不足”、“道”三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卑微的事物不值得提及,形容某些事情或人物地位低下,不足以被重视或讨论。其基本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视和否定。
“卑不足道”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原句为“卑不足道,岂有相知者”。这里强调了那些地位卑微的人或事物,往往不被人所重视。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地位和权威的重视,也体现了对一些小事的忽视。
在日常对话中,“卑不足道”常用于形容某些琐碎的事情或无关紧要的人物。例如,在讨论某个话题时,若有人提到一个不重要的细节,可以说“这卑不足道,不值得讨论。”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此成语来描写人物的地位或事物的微不足道,以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社会等级观念很强,地位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声音和影响力。因此,“卑不足道”这个成语反映了对低地位事物的轻视,也反映了对高地位事物的重视。这种文化背景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依然会重视地位和权威。
“卑不足道”让我联想到一些在社会中不被重视的人,他们的声音和努力常常被忽视。这个成语在我心中引发了一种对弱者的同情,同时也提醒我在生活中要关注那些微小而重要的事物。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有人提到了一些关于项目的小细节,我当时觉得这些细节卑不足道,应该关注核心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际上可能影响到整体效果,因此在今后的交流中,我会更加注意听取不同的声音。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卑不足道”:
微风轻拂过小路,
花影摇曳,似梦游。
卑不足道的身影,
却藏着心中无尽愁。
这段诗试图表达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存在,实际上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not worth mentioning”或“insignificant”。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对某事物轻视的态度,但在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中,它们的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卑不足道”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虽然某些事物在具体情境中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它们的存在或许仍有其独特的价值。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使我在表达时更加谨慎和全面。
见“卑卑不足道”。
《聊斋志异·阿纤》:“阿纤自以为出身微贱,不足道,遂隐其事,不敢告人。”
《清史稿·艺术传一·徐大椿》:“大椿自以为医道卑不足道,乃杂抄经史百家之言,自为类次。”
《宋史·文苑传五·刘恕》:“恕为人简易,不修威仪,遇人无贵贱,皆以诚待之,言事无所隐,人多笑其迂,而恕自以为卑不足道。”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笑曰:‘此人亦自以为卑不足道也。’”
我是一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