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0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4:31
成语“前倨后卑”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前面傲慢,后面却卑微”。它主要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变化,初期表现得很傲慢或高傲,但在处境改变后又显得非常谦卑。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善变、缺乏原则的人。
“前倨后卑”最早见于《史记·平原君赵阏列传》。故事讲述的是平原君赵阏在与朋友交往时,最初态度高傲、傲慢,但后来因环境变化或其他因素而表现得谦卑、低声下气。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人际关系中态度变化的观察和评价。
在文学作品中,“前倨后卑”常用来批评那些见风使舵、缺乏原则的人。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对待他人态度变化显著的人。例如,在工作场合中,有人可能在升职前对下属颐指气使,但在失去权力后又变得谦卑可亲。
在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受到重视,前倨后卑反映了对诚信和人际关系中态度一致性的期望。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商业领域,前倨后卑可能导致信任的缺失。
“前倨后卑”通常带有负面情感,给人带来失望或不信任的感觉。它使我联想到那些为了利益而改变态度的人,这种不忠诚感让人难以信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同事,他在项目进行时对团队成员颐指气使,但在项目失败后又变得非常谦卑,主动寻求帮助。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注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前倨后卑”: “昔日高歌傲天涯,今朝低头问路佳。前倨后卑人心冷,何必浮华自枉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change one's tune”,即改变态度或立场。这种表达同样反映了态度的变化,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上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
通过对“前倨后卑”的分析,我深刻理解了人际关系中态度变化的复杂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一致性和诚信的重要性。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前倨而后卑,故君子以为不可。”
《汉书·王莽传上》:“莽前倨而后卑,故君子以为不可。”
《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前倨而后卑,故君子以为不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伯前倨而后卑,故君子以为不可。”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卑也?’”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求父亲给他新皮袍和百两黄金,前去秦国游说他的政治主张,没有成功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嫂子连饭都不给他吃。他并没灰心,闭门读书,甚至用锥刺股来提醒自己,后来他成为六国的丞相,回家时嫂子跪地不敢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