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2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9:36
“乍前乍却”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突然向前,又突然退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态度或行动的变化不定,给人一种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感觉。
“乍前乍却”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雁门太守行》,在诗中描绘了战士面临的复杂情感和局势,表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军事和情感的矛盾密切相关,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与人们内心的挣扎。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果断与决策的重要性,因此“乍前乍却”可以被视为对犹豫态度的批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爆炸和选择多样化,许多人在面对决策时变得更加犹豫,这使得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依然适用。
“乍前乍却”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迷茫和挣扎,尤其是在面临重要决策时。它表达了一种矛盾的情感,既有对可能性的期待,也有对选择的恐惧。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因为选择大学专业而感到“乍前乍却”。在多次改变主意后,我最终选择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这让我回想起了这个成语,意识到在面对选择时,犹豫不决是很常见的。
我尝试将“乍前乍却”融入一首小诗:
心中迷雾重重,
乍前乍却难决断。
欲行千里路,
却被思绪牵绊。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the fence”,表示在某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反映出犹豫的普遍性。
通过对“乍前乍却”的学*,我深刻理解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面临的复杂心理。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在表达上更加灵活,能够在不同情境中找到适合的成语来传达我的思想与感受。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非受字不能形容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