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51:37
“相反相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相互对立的事物能够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互为补充”。基本含义是指对立的事物或观点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彼此依存,相互促进,使得整体更加丰富和完善。
“相反相成”出自《周易》,在《周易》中强调阴阳的辩证关系,认为对立的事物在某种条件下能够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这体现了古代哲学中“阴阳互补”的思想,强调和谐与平衡的重要性。
该成语常用于哲学讨论、文学作品分析、社会现象观察等场景。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或在演讲中强调多元性与包容性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辩证思维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立统一的关系。现代社会中,“相反相成”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多样性与包容性的重要性。
“相反相成”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对立面,比如快乐与悲伤、成功与失败,这些看似对立的经历实际上相互成就,构成了人生的丰富性。这种思考能够帮助我在面对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团队成员之间意见不合的情况。通过引导大家进行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不同的观点各有其价值,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方案,使得项目更加成功。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包容和沟通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相反相成”:
风与雨,交替舞,
光与影,相依存。
悲与喜,人生路,
相反相成,绘彩云。
这首诗通过对立事物的描写,展现了生活的复杂与美丽。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thesis and antithesis”来表达,强调对立观点的辩证关系。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两者都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通过对“相反相成”的深入学,我意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能够看到背后的联系与可能性。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尤为重要,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物,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文心雕龙·论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韩非子·难一》:“夫以一国窃笑,而天下莫之或信,此所谓相反相成者也。”
《庄子·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论语·子罕》:“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诗教”原是“温柔敦厚”,宋人又以“无邪”为“诗教”;这却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