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3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7:03
“义无反顾”是一个四字成语,字面意思是“义”指的是正义、责任,“无反顾”指的是没有回头、毫不犹豫。整体上可以理解为在面对正义与责任时,毫不犹豫地向前进,不再回头,表达了一种坚定执着的精神。
“义无反顾”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为“义无反顾,义不容辞”。这个成语强调了在道义面前,人们应该勇往直前,毫不退缩,适用于各种需要勇气和信念的场合。
在文学作品中,“义无反顾”常用于描述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景。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表达对某种价值观或目标的坚定追求。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可以激励听众勇于面对挑战,追求理想。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义字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强调忠诚、责任、道德。因此,“义无反顾”常被用来鼓舞士气,尤其在面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时。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公益活动、社会和个人成长等方面,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和信念。
“义无反顾”给人的感觉是坚定、勇敢和无畏。它常常与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联系在一起,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勇气和果断。这种情感反应也影响了我的思维,使我在面对困境时更倾向于选择坚持和努力。
在我个人的学*和生活中,曾面临选择是否继续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刻。当我决定义无反顾地投入时,经历了许多挑战,但最终也收获了成长和成就。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成语所传达的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写: “义无反顾踏征途,心中理想似明珠。 风雨兼程不畏惧,勇敢追梦此生书。”
在英语中,可以用“unyielding commitment”或“determin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通常没有与之直接对应的成语。不同文化中对于勇气和责任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义无反顾”在强调道义与责任感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通过对“义无反顾”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中华文化中深刻的价值观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明史·王守仁传》:“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宋史·岳飞传》:“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飞冤。时洪皓在虏中,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后汉书·班超传》:“超遂逾葱岭,迄县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仇。《司马法》曰:‘赏不逾月,欲人速睹为善之利也。’其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
《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义无反顾,计不旋踵。”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唐蒙征用大量民工,杀了部落酋长,引发骚乱。汉武帝让司马相如去平息事端。司马相如写《谕巴蜀檄》文告,要求巴蜀民众要“义不反顾,计不旋踵”,经沟通应酬,化解了矛盾
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