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4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00:06
成语“多事之秋”的字面意思是指在多事的季节,通常指的是动荡、纷乱的时期。它的基本含义指一个时期内发生了许多事情,通常是指不好的事情、烦恼、麻烦等,给人带来困扰和不适。
“多事之秋”源自古代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在历史上,社会变革、政治动荡等时期常常被称为“多事之秋”。这一成语强调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社会动荡而导致的诸多问题和困扰。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历史上,多事之秋通常与动荡的政治、战争、自然灾害等密切相关。这种成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和感受。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情况有所不同,但在面对重大(如疫情、经济危机)时,仍然可以使用这一成语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多事之秋”给人一种沉重、焦虑的感觉,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动荡不安的日子。在表达时,这种成语能够引发人们对困难时刻的共鸣,带来深思。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多事之秋的时期,工作、家庭等多重压力汇聚在一起。那段时间我常常用这个成语来描述我的感受,以便让他人理解我的处境。
在一首诗中:
多事之秋涛声急,
心中烦忧似浪起。
岁月如歌纷扰念,
愿来宁静伴我行。
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在动荡时期内心的烦恼与渴望安宁的情感。
在英语中,“troubled times”或“period of turmoil”可以作为对应表达,传达相似的意思。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对社会动荡的感知是普遍存在的。
“多事之秋”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历史与现实中动荡时期的一种深刻反思。在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变化和挑战,也促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加坚定和理智。这个成语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宋史·食货志上》:“是岁,天下多事,赋役繁重。”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是岁,天下多事,四方多盗。”
《后汉书·桓帝纪》:“是岁,天下多事,四方多警。”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当是时,秦用商鞅,楚用吴起,齐用孙膑,赵用李牧,诸侯多事,天下纷扰。”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是岁也,晋侯有疾,诸侯多事。”
现在国家正当~,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