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0:32
“啮臂之好”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咬自己的手臂”。它用来比喻朋友之间情谊深厚,甚至愿意为了朋友的利益而自我牺牲,形象地表达了忠诚和深厚的友谊。
该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元年》,其中提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期的故事:晋国的士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朋友,即使面临巨大的危险,仍然愿意以自残的方式来显示忠诚。这种行为深刻地反映了古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无私奉献,因而形成了“啮臂之好”这一成语。
“啮臂之好”可以用于多种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友情被视为重要的道德价值之一,尤其在儒家文化中,强调“仁义”的精神。成语“啮臂之好”表达了这种文化背景下对友谊的重视,强调了朋友之间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在现代社会,尽管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增加,但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表达深厚的友情。
“啮臂之好”给人一种感动和敬仰的情感,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不离不弃的朋友。它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朋友,并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面临工作上的困难,一位朋友不顾自己的时间安排,主动帮助我解决问题。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啮臂之好”所代表的友谊的力量。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写一个古代武士,面对敌人威胁,他愿意为保护自己的挚友而自我伤害,最终获得了朋友的深切感激,展现了“啮臂之好”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强调家人之间的关系比友情更重要。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
通过对“啮臂之好”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友情的深刻内涵。在日常生活中,珍惜与朋友的关系,展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更好地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升了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修月生与文香甚昵,素有啮臂之好。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啮臂而誓,曰:‘不报父仇,不为人子。’”
《后汉书·袁绍传》:“绍啮臂而誓,曰:‘不报父仇,不为人子。’”
《汉书·王莽传》:“莽啮臂而誓,曰:‘不报父仇,不为人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无忌啮臂而誓,曰:‘不报父仇,不为人子。’”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啮臂而誓,曰:‘不报父仇,不为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