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3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20:37
“啬己奉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节省自己,奉献给公众”。它形容一个人能够克己奉公,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古代,许多文人和政治家提倡为了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私利。“啬”字意为节省、克己,而“奉公”则指为公众服务。这种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倡导。
“啬己奉公”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工作中不计个人得失,愿意为社会、团队或国家贡献力量的人。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例如在描写英雄人物时,也适合在日常对话中表达对某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赞赏。演讲中也常用来鼓励大家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啬己奉公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儒家伦理中,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团队合作与公共服务领域。它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与个人主义形成对比。
“啬己奉公”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他们往往是社会中最闪光的存在。这个成语让我感受到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我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他人。
在我参与志愿活动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啬己奉公的意义。我们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为公益事业贡献时间和精力,尽管有时会感到疲惫,但想到这些付出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心中就充满了动力。
在一次志愿者活动的总结会上,我写了一首小诗:
啬己奉公心似海,
岁月无声志更开。
携手共创美好明,
愿将真情化作彩。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selfless service”或“altruism”来表达,强调个人为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而付出。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都是倡导无私奉献。
通过对“啬己奉公”的学*,我更加理解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在我的思维中增强了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它提醒我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明史·海瑞传》:“啬己奉公,廉洁自律。”
《宋史·范仲淹传》:“啬己奉公,勤政爱民。”
《后汉书·杨震传》:“啬己奉公,清白自守。”
《史记·平准书》:“啬己奉公,民之父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啬己奉公,国之宝也。”
他为官清廉,~,赢得众人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