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1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8:36
成语“断梗飘蓬”由“断梗”和“飘蓬”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断了的茎(梗)和随风漂浮的蓬草,形容失去依靠、无根无依、漂泊不定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感到孤立无援、无处归依的状态。
“断梗飘蓬”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一诗,诗中提到“月照千山,断梗飘蓬”,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孤独漂泊的体验。成语的起源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漂泊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在文学作品中,“断梗飘蓬”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孤独与无助,或者形容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漂泊状态。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经历巨变后失去方向感,比如失业、离婚等场景,而在演讲中则可用来引入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强调个体在大环境中的无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断梗飘蓬”在**文化中常常与士人的理想、人生的无奈相联系。历史上,许多文人都经历过政治动荡或个人的遭遇,因而对漂泊的感同身受,使得这一成语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也是在不断的流动中生活,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很强。
成语“断梗飘蓬”给人带来一种孤独、失落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起那些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人,感受到他们的无助与挣扎。这种情感也使人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提醒我们关注身边那些可能感到孤独的人。
在生活中,曾有一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断梗飘蓬”的意义。大学毕业后,我面临就业的压力,身边的朋友陆续找到工作,而我却一直未果,感到非常孤独和迷茫。这时,我意识到需要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最终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创作中,我尝试将“断梗飘蓬”融入到一首诗中:
月下孤舟随波荡,
断梗飘蓬梦里藏。
何处归舟何处路,
天涯任我随风翔。
这首诗表达了漂泊者的无奈与向往,体现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drift”或“drifting”,同样传达出无依无靠、漂泊不定的状态。这种情感在许多文化中都有体现,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孤独感和对归属的渴望。
通过对成语“断梗飘蓬”的学,我更加理解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脆弱性与孤独感。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意识到支持与陪伴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和交流中,我会继续运用这一成语,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与思考。
自怜俗状尘容,几年断梗飘蓬。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祯》:“士祯以诗名,独主神韵之说。尝与门人论诗,谓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率不可得兼。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雅,以导其源;溯之楚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戛戛乎难之矣。然亦有天机偶触,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断梗飘蓬,无端而作,亦复自佳。”
《明史·文苑传三·高启》:“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启尝为户部侍郎,辞归。已,复坐腰斩。启为诗,慕汉、魏,步趋唐人,魁然一代之杰。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镕铸变化,自为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此则天实限之,非启过也。身被刑戮,莫敢收其骨。文风亦遂不振。然百世之后,犹想见其人。”
《宋史·文苑传六·贺铸》:“方回,字贺铸,卫州人。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诸公贵人多客致之,方回愈自闭,不与接。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误。然为人权奇倜傥,遇知己,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晚年退居吴下,浮沉俗间,稍务恬静,掩关益坚,时人多从之游,然好自标置,所与皆一时名士。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自私。方回既仕,犹不废声妓,或劝之,则曰:‘吾非不能断梗飘蓬,自苦如此,但恐后人无识我者。’”
《旧唐书·文苑传下·刘禹锡》:“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初,禹锡、宗元等八人犯众怒,宪宗亦怒,故再贬。久之,方获量移。然议者谓禹锡节概,有断梗飘蓬之志。”
《南史·萧子显传》:“子显风神洒落,雍容闲雅,简通宾客,不畏鬼神,而胸中豁然,少有断梗飘蓬之志。”
一个世家千金小姐,弄得一生伶仃孤苦,有如~,生死存亡,竟难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