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5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0:18
“人去楼空”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人离开了,楼房也就空了”。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某个地方或场所的人已离去,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环境,通常用来表达一种孤独、凄凉的情景或情感。
“人去楼空”源于古代文人对空旷寂寞场景的描写。最著名的出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提到的“我闻琵琶已叹息,十弦一声如裂帛。半夜雷轰一声响,空山寂寂人去楼空。”这段文字通过描绘空旷的楼宇,传达出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感。
“人去楼空”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人去楼空”在**文化中,常常与离别、孤独和时间的无情流逝相关联。它反映了人们对曾经繁华的怀念,以及对失去的惋惜。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感依然适用,尤其在快速变化的城市生活中,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该成语常给人一种凄凉和孤独的情感反应,令人联想到失落的美好时光。它可以使人反思生活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也会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一次回到曾经的学校,看到校园内的空荡荡的操场和教学楼,我不禁感慨万千,心中浮现出“人去楼空”的感觉,仿佛那些曾经欢笑的日子已随风而逝。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张望着那座曾经热闹的楼阁,窗前的风铃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可如今,楼内却是人去楼空,只有风声与回忆在低语。时间如流水,带走了欢笑,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回忆。
在英语中,可以用“empty”或“desolat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汇往往缺乏成语的韵味和文化内涵。不同文化中对空旷、孤独场景的表达各有差异,反映出文化背景的不同。
“人去楼空”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种描述,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反映了人们对失去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也能更深刻地体会文化的内涵。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古文观止·王勃》:“王勃《滕王阁序》云:‘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文虽未直接使用‘人去楼空’一词,但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孤寂景象,传达了类似的意境。”
《宋词选·辛弃疾》:“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词虽未直接提及‘人去楼空’,但通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寻觅而不得的空寂之感。”
《唐诗纪事·李白》:“李白《送友人》诗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此诗表达了人去楼空的哀愁。”
《聊斋志异·聂小倩》:“小倩曰:‘妾本良家女,不幸为妖物所惑,今既得脱,愿君勿复念也。’生闻言,悲不自胜,曰:‘人去楼空,我何以堪!’”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道:‘我这里人去楼空,你来做什么?’”
女主人公孤零零地消失在凄清的寒夜里,那种~的惆怅感觉一直折磨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