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1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3:23
成语“回嗔作喜”字面意思是“由生气转为高兴”。它描述了一种情感的转变,通常指因某种原因由愤怒或不快的情绪迅速转变为快乐或满意的状态。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在情感变化较快的情况下。
“回嗔作喜”出自《红楼梦》,该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经典著作。在书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深刻的描绘,成语正是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和情感的波动。
在日常生活中,“回嗔作喜”可以用于描述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和解,情侣之间的小争吵后重新和好的情形。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强调情感的多样性与变化。
在**文化中,情绪的变化常常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冲突相关。“回嗔作喜”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结,强调了宽容和理解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压力和冲突时,也常常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寻求和解与快乐。
“回嗔作喜”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是瞬息万变的,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情感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有一次与朋友因误会发生了争执,起初我非常生气,但经过冷静思考和对方的解释后,我渐渐“回嗔作喜”,我们不仅化解了误会,反而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回嗔作喜”:
争执初起心如火,
冷言冷语意难说。
一笑解千愁万恨,
回嗔作喜共欢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ing anger into joy”,它同样表达了情绪的转变。然而,西方文化常常强调个人表达情感的直接性,可能不如中文成语那样蕴含深厚的文化背景。
“回嗔作喜”不仅是一个描绘情感变化的成语,更是对人际关系中理解与包容的呼唤。它在语言学*中让我感受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人际情感。通过这个成语,我学会了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情感变化,也更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这两个孩儿,要在他手里过日子,只得回嗔作喜。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安老爷听了这话,方才回嗔作喜。”
《聊斋志异·阿绣》:“生察其意似已回嗔作喜。”
《醒世恒言》卷三:“那妇人听了这话,方才回嗔作喜。”
《警世通言》卷二十二:“那婆娘回嗔作喜,收拾了刀杖。”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听了,方才回嗔作喜。”
邓九公听太鸾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