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4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14:31
“煎膏炊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油脂煎熬后、骨头炖煮,形象地比喻对某物的过度消耗或剥削,尤其是指榨取某种事物的精华或价值。引申义为对人、物的极度耗费与剥削,常用于形容对某种资源、劳动力的过度利用。
“煎膏炊骨”出自《战国策·齐策》,原文中提到“煎膏炊骨,非所以养人也。”该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待资源和人的态度,揭示了过度剥削的结果,警示人们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该成语在多种语境中都有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观念历来受到重视。“煎膏炊骨”反映了对过度消耗的批判,体现了对自然和人力资源的尊重。在现代社会,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该成语的使用频率也在上升,提醒人们关注可持续发展。
该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多为警惕与反思,令人联想到对资源消耗的无奈与悲伤。这种情感往往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更合理地使用资源,避免对他人的剥削。
在我的工作中,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团队成员的工作强度极高,常常加班到深夜,感到疲惫不堪。后来我用“煎膏炊骨”这个成语来形容我们的工作状态,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们开始反思工作方式,试图寻找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创作中,我尝试将“煎膏炊骨”融入一首诗中:
夜深人静煎膏炊,
灯下孤影倍凄微。
为求利名何所惧,
终将心血换泪垂。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例如,英语中有“to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形容过度劳累和消耗,这与“煎膏炊骨”在意义上有相似之处,均警示人们注意休息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对“煎膏炊骨”的学*,我对过度消耗资源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在语言表达上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资源的合理使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监司昨日兴常例,煎膏炊骨民无计。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曰:‘吾闻煎膏炊骨,以死相报。’”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闻煎膏炊骨,以死相报。’”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吾闻煎膏炊骨,以死相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煎膏炊骨,以死相报。’”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曹,曹伯曰:‘晋,吾仇也。’乃煎膏炊骨,以备不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