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52:57
“相煎何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互相煎熬有什么急迫之处”。它通常用来形容同类人之间不必要的争斗或内斗,尤其是在应该团结一致的时候。成语表达的核心含义是,面对共同的敌人或目标时,内部的争斗是毫无意义的。
“相煎何急”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曹操在一次宴会上讲述了一个关于两只兄弟鸡互相争斗、煎熬的寓言,强调同类之间的争斗无异于自相残杀。在这个故事中,曹操以此警示他的部下,提醒他们不要对内部同袍进行无谓的争斗。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团结。因此,“相煎何急”不仅反映了个体间的关系,也体现了社会对于团结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竞争压力增大,但该成语依然适用于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尤其在商业和政治领域。
“相煎何急”让我联想到团队合作的价值和内斗的无意义,尤其在面对共同挑战时。它使我意识到,内部的争斗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这种思维影响着我在沟通和协调中的表达,更倾向于寻找合作的机会。
在我参与的一个项目中,团队成员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了争执。当时我提到“相煎何急”,提醒大家我们面临的外部压力更大,希望大家能把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最终促使团队重新团结。
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 在一个小镇上,两个家族因为小事相互争斗,彼此之间的信任逐渐瓦解。一天,外来强盗袭击了镇子,两个家族各自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面对共同的敌人,家族的长辈们意识到“相煎何急”,于是他们决定合力对抗强盗,最终成功保卫了家园。经过这次**,两个家族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紧密。
在其他文化中,比如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divide and conquer”,强调内部分裂会导致失败。但“相煎何急”更强调同类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表达的情感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
通过对“相煎何急”的学,我认识到同类之间的争斗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关乎集体的利益。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让我更加理解了团结的重要性,鼓励我在沟通中倡导合作与和谐。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团结。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功高震主,同僚忌之,曰:‘曾文正,相煎何急。’”
《明史·海瑞传》:“海瑞为官清廉,屡忤权贵,时人谓之曰:‘海刚峰,相煎何急。’”
《宋史·岳飞传》:“飞与张俊、韩世忠并称三大将,而飞尤得士心,朝廷忌之,相煎何急。”
《资治通鉴·晋纪》:“王敦之乱,王导与周顗相煎何急,顗死,导后知其忠,哭之甚恸。”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