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1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5:26
“民脂民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百姓的脂肪和膏脂。它比喻百姓的血汗和财产,强调这些都是人民辛苦劳动的结果,具有“民众的财富”之意。在实际使用中,它通常用来指责某些官员或政府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民脂民膏”源于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元曲选·天净沙·秋思》:“又闻民脂民膏,断送百姓家。”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百姓痛苦状况的关注,强调了在朝廷或统治者的压迫下,民众的生存困境。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包括:
“民脂民膏”反映了历史上对百姓生活状况的关注,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矛盾。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常用于批评政府的政策或企业的不当行为,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该成语传达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令人联想到那些在不公正制度下挣扎的百姓。它激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强调了公民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在生活中,看到身边一些企业的管理方式,常常让我联想到“民脂民膏”这个成语。当我参与志愿活动时,看到许多来自弱势群体的人们的生活现状,我深感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夜幕降临的城市,灯光闪烁,街道上行人匆匆。可在这繁华背后,多少人正为生计奔波,民脂民膏的背影,映照出城市的冷漠与温暖。
在英语中,与“民脂民膏”相对应的表达可能是“blood, sweat, and tears”,意指人们为某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尽管两者表达的情感相似,但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有所不同。
通过对“民脂民膏”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语言的力量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意义。在语言学习中,理解成语不仅有助于丰富表达,更能深入了解一个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时刻关注社会的不公,并努力为改善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
《续资治通鉴·宋纪》:“民脂民膏,为国之宝。”
《资治通鉴·唐纪》:“民脂民膏,不可不恤。”
《清史稿·食货志一》:“民脂民膏,为国家之根本。”
《明史·食货志二》:“民脂民膏,悉输于官。”
《宋史·食货志上》:“民脂民膏,皆出于民。”
可怜民膏民脂,弃之无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