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2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5:28
“民疲师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民疲惫,军队老弱”。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战争或长期的斗争中,人民和军队都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常用来形容国家或社会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该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多次动乱和征战的时代。虽然具体的文学出处不多,但它反映了古代战争给民众和军队带来的沉重负担,常常出现在描述战争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民生困苦的文献中。
“民疲师老”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民疲师老”在古代社会背景下,常常用来警示统治者注意民生和军队的士气。在现代社会,它同样适用,尤其在面对社会不稳定、经济危机或战争冲突时,呼唤对民众权益和士兵福利的关注。
该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无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激发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的脆弱性和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
在我个人生活中,曾经参加过志愿活动,帮助那些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人们。当时听到“民疲师老”这个成语,深感它的真实意义:在灾难面前,人民的疲惫和无助是显而易见的,帮助他们重建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在写作中,可以将“民疲师老”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在一个古老的王国,经过多年的战争,国民饱受摧残,民疲师老。王子决定亲自出征,挽救那些在苦难中的百姓,带着希望与勇气,走向未知的未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ar-weary people”,用来形容因战争而疲惫不堪的民众。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这种情感和状态是普遍存在的,都是对战争带来痛苦的反映。
通过对“民疲师老”的全面分析,可以看出该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描述,更是对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反思。在语言学*与表达中,理解这种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社会现象与人文关怀,增强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力量。
北狄则弓硬马肥,转难擒制,中国则民疲师老,应误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