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2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5:09
“民殷国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它表达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即当人民生活富裕的时候,国家也会随之繁荣昌盛。这一成语强调了民生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反映了民众的幸福与国家强盛的相辅相成。
“民殷国富”的具体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儒家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认为国家的富强与民众的富裕息息相关。古代的许多文献中都强调“民生”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例如《孟子》中就有提到“民为贵”的思想。
“民殷国富”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民殷国富”在**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讨论中。它反映了传统儒家文化对民众福祉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也被广泛应用于政策宣传中,强调政府应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民殷国富”这个成语给人的感觉是积极向上的,如同一幅美好的图景,描绘了一个和谐、富裕的社会。它让人联想到和平、稳定和繁荣的生活,激发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在生活中,我曾参与社区的经济发展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只有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促进地区的整体繁荣。在这场讨论中,我提到“民殷国富”,强调了民生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民殷国富”:
在晨曦的光辉中,
渴望的种子悄然发芽,
愿每一双手都能创造,
那民殷国富的明天。
在英语中,可以用“prosperity for all”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国家和民众共同繁荣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中,关于国家与民生关系的讨论也普遍存在,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
通过对“民殷国富”的学,我认识到人民的福祉与国家的强盛息息相关。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学中丰富了我的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会问题时更加关注民生,理解国家发展与民众幸福之间的深刻联系。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民殷国富,兵甲强盛。”
《后汉书·光武帝纪》:“民殷国富,四夷宾服。”
《汉书·食货志上》:“民殷国富,兵强而天下莫能当。”
《史记·平准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民殷国富,上下和同。”
今刘璋暗弱,~,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