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4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59:47
成语“琅琅上口”字面意思是“声音清脆悦耳,容易说出来”。它基本含义是指语言或诗文流畅、朗朗上口,容易记住并且富有韵律感。常用来形容诗词、歌谣或口头表达的优美和生动。
“琅琅上口”源自古代诗歌的朗诵,最早见于《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意在表达一种言辞的优美与流畅,尤其是较为押韵的句子。在古代,朗朗上口的诗句更容易被人传唱和记忆,因此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语言的流畅和悦耳。
“琅琅上口”常用于描述诗词、歌曲、演讲等方面,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能够表现出文字的优美。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评价某人的表达能力,或是某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语言的优美和韵律感被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诗词、歌谣和演讲中。成语“琅琅上口”体现了这一文化传统,强调了语言的艺术性和表达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尽管交流方式多样化,但清晰流畅的表达依然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公共演讲和媒体传播中。
“琅琅上口”带给人一种愉悦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优美的诗词和悦耳的音乐,常常让人感到兴奋和享受。这种成语的使用能够提升交流的美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时刻。每当我在朗读诗歌或演讲时,努力做到琅琅上口,不仅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容易与他人沟通与分享。
在一首小诗中尝试使用“琅琅上口”:
春风拂柳千丝舞,
花影摇曳似人语。
词句轻扬琅琅上口,
共赏繁华醉此时。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用“easy to remember”或“catchy”来形容,虽然它们不完全等同于“琅琅上口”,但同样强调了语言的易记性与优美。在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流畅性被视为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
通过对“琅琅上口”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语言的艺术性及其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能力,也让我在表达思想时更加注重用词的优美和流畅。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努力将这一成语融入到我的表达中,使交流更加生动有效。
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那书生琅琅上口,念了一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他琅琅上口,念了一遍。”
《聊斋志异·阿英》:“阿英琅琅上口,念得极快。”
《儒林外史》第三回:“那秀才琅琅上口,念了一遍。”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心中暗喜,便琅琅上口,念了几遍。”
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