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4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4:47
“民怨沸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民的怨恨如同沸腾的水一样”,形容人民对社会不公、政府失职或其他问题的不满情绪非常强烈,达到了一种无法抑制的状态。基本含义是指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强烈不满情绪,常常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相关联。
“民怨沸腾”一词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它反映了古代和现代社会中,人民对统治者或政策的不满。历史上,无数次的社会动荡和革命都源于“民怨”。例如,**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都与民众因不满而引发的广泛抗议和行动有关。
“民怨沸腾”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及日常对话中。在文学作品中,它常用于描绘社会动荡或人民愤怒的场景;在新闻报道中,常用来描述社会**或政策引发的公众反应;在演讲中,可能用来强调政府或领导者需要关注民众声音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文化背景中,民众的感受和情绪往往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历史上,民怨沸腾常常导致变革和革命。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民怨一旦积聚到一定程度,可能迅速引发社会。因此,政府和管理者需要重视社会舆论和民众的声音,以避免社会动荡。
“民怨沸腾”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紧迫感和愤怒,尤其是在面对不公或压迫时。它提醒我关注社会问题,倾听他人的声音,尤其是那些无声的群体。这个成语也让我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责任与义务并存,不能置身事外。
在大学期间,我曾参与过一次关于社会公正的讨论会,会上提到了“民怨沸腾”。当时,大家讨论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很多同学表达了对某些政策的不满,这让我深刻感受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在一个故事中,设定一个小镇,居民因水源污染而愤怒,镇政府却迟迟不作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怨沸腾,最后居民们齐心协力,组织了一场抗议活动,迫使政府采取行动。从而表达了集体力量和勇气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ublic outcry”或“popular discontent”,它们都表达了公众对某些问题的不满情绪。在西方历史上,民众的不满也常常引发革命或重大社会变革,反映出全球范围内对社会公正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民怨沸腾”的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社会情绪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民众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努力将这种关注和理解转化为行动,积极参与社会讨论,推动社会进步。
自古大兵大役,未有不民怨沸腾,丧国亡身者。
《宋史·食货志》:“民怨沸腾,盗贼蜂起。”
《清史稿·灾异志》:“民怨沸腾,盗贼蜂起。”
《明史·食货志》:“民怨沸腾,盗贼四起。”
《资治通鉴·唐纪》:“民怨沸腾,群盗满山。”
《后汉书·宦者列传》:“民怨沸腾,天下骚动。”
上半年在那里办过几个月厘局,不该应要钱的心太狠了,直弄得~,有无数商人来省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