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6:1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4:21
成语“民力凋弊”由“民力”和“凋弊”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人民的力量衰退和贫弱”。基本含义指的是社会经济条件恶化,人民生活困苦,导致民众的生活水平下降,社会活力减弱。
“民力凋弊”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此之谓民力凋弊。” 该成语反映了历史上某些时期,因战乱、灾荒或统治者的压迫,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经济衰退的现象。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国家或地区经济衰退,民众生活困苦的情境。可以出现在政治演讲、经济分析、历史研究等场合。例如,在讨论社会政策时,可能会提到“当前的经济形势令人忧虑,民力凋弊的现象愈发明显。”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民力凋弊”反映了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尤其是在动荡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往往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在某些特定地区和环境下,仍然能够看到这一现象的影子。
“民力凋弊”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伤、无奈和焦虑。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苦难时刻,以及社会不公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直接影响。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底层的困境,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状况。
在我生活的某个阶段,我曾目睹一个小镇因外来企业撤出而导致经济衰退,许多人失业,生活困苦,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民力凋弊”的现实。我也在社区活动中积极参与,想为改善当地经济贡献一份力量。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民力凋弊”:
苍天无情雨如注,
田园荒芜人心苦。
民力凋弊何时醒,
共盼新春万物苏。
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社会困境与对未来的希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people are suffering”或“the nation's strength is fading”,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人民生活困苦的意思,但具体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民力凋弊”的分析,我深刻理解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历史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问题的警醒。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在语言学习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表达,增强语言的深度和情感。
当武帝之世,赋役烦众,民力凋弊。
《明史·食货志一》:“民力凋弊,而边饷日增。”
《宋史·食货志上》:“民力凋弊,而官吏益横。”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民力凋弊,国用不足。”
《后汉书·皇甫规传》:“民力凋弊,水旱不时。”
《汉书·食货志上》:“民力凋弊,而赋敛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