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2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4:22
“民力凋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民的力量和生计衰退”。它形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社会状况等因各种原因而衰败,民众生活困苦,力量不足,整体社会处于萧条状态。
“民力凋敝”出自《左传》,原文是“民力凋敝,国无宁日”。在古代,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国家的强盛息息相关,因此这个成语反映了国家政权的衰弱与民众生活水平的低下之间的关系。
“民力凋敝”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如:
同义成语:民生艰难、民不聊生、国将不国
反义成语:繁荣昌盛、国富民强、欣欣向荣
在**传统文化中,民众的生活水平被视为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民力凋敝不仅反映了经济状况,也象征着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讨论社会问题和政策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民力凋敝”给人一种沉重与悲凉的感觉,联想起历史上许多动荡时期,民众的无奈与苦痛。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底层的声音,激发人们对改善民生的思考与行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与过一次扶贫活动,深切体会到“民力凋敝”的现实。通过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支持,我意识到改善一个地区的民生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参与。
在一个故事中,描述一个古老的村庄,因外敌入侵而陷入民力凋敝,村民们团结一心,重建家园,最终复兴。可以写成: “昔日繁华的村庄,如今却是民力凋敝,满目疮痍。在这片土地上,村民们决定不再沉沦,齐心协力,重塑家园的辉煌。”
在英语中,可以找一些表达类似意思的词汇,如“economic downturn”或“social decline”。这些表达同样强调经济或社会的衰退,但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民力凋敝”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促进公平与繁荣。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增强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当武帝之世,赋役烦众,民力凋敝。
《明史·食货志一》:“民力凋敝,赋税日增。”
《宋史·食货志上》:“民力凋敝,国用不足。”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民力凋敝,盗贼蜂起。”
《后汉书·皇甫规传》:“民力凋敝,莫之振救。”
《汉书·食货志下》:“民力凋敝,而赋敛愈重。”
亦因连年战事,~,财政枯竭,即派遣代表旅费,往往筹措维艰,迟延甚久,或竟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