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3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08:42
成语“筋疲力尽”由四个字组成:筋、疲、力、尽。字面意思是肌肉和力量都已经疲惫到极点,形容非常疲劳,精疲力竭。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经过长时间的辛劳或努力,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极度疲惫。
“筋疲力尽”最早见于《左传》中的一句话,原文为“今之计,不如各言所知,筋疲力尽”。这一成语的形成与古代战斗和劳作的经历密切相关,描述了在长时间的战斗或劳动后的状态,反映了古人对疲劳的认识。
“筋疲力尽”可以用在多种情况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是美德,很多成语都强调努力与付出。而“筋疲力尽”则反映了在追求成功和目标时,付出努力后的辛劳与疲惫。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变化,但对“过度工作”导致的疲劳感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
“筋疲力尽”给人一种深刻的疲惫感,常常与辛勤、付出和牺牲相联系。在表达时,它可以引起他人的同情与理解,也可用来强调事情的困难程度。
在我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感受到学*和工作带来的压力。有时在熬夜完成项目后,我会用“筋疲力尽”来形容自己的状态,这种表达让我更加真实地传达了我的感受。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筋疲力尽”:
长路漫漫行未尽,
日落西山影斜横。
心中壮志难自抑,
筋疲力尽梦犹存。
这首诗描绘了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虽然身心疲惫,但内心的渴望依然没有减弱。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exhausted”或“worn out”,它们也可以形容极度疲惫的状态。然而,文化背景不同,强调的侧重点可能不同,中文成语更常用于表达一种辛劳的情感和背景。
通过对“筋疲力尽”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成语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传递。理解成语的内涵,可以帮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
筋疲力敝不入腹,未议县官租税促。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筋疲力敝,不能自保。”
《后汉书·袁绍传》:“筋疲力敝,不能自存。”
《汉书·王莽传下》:“筋疲力敝,不能自振。”
《史记·项羽本纪》:“筋疲力敝,不能复战。”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筋疲力敝,不可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