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31:17
成语“力尽筋疲”字面意思是力量用尽,筋骨疲惫。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或激烈的活动后,感到极度疲惫,精神和身体都到了极限。
“力尽筋疲”最早见于《后汉书·冯异传》,描述冯异在战斗中拼命奋战,最终力气耗尽,筋疲力尽。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多次被引用,尤其是在描写战争、劳动等场合,体现了古人对于坚持不懈和拼搏精神的赞赏。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力尽筋疲常常与奋斗、拼搏的精神相联系,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与努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也被广泛应用于职场,表达职业压力和工作强度,反映了现代人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思考。
“力尽筋疲”给人的感觉是深刻的疲惫与无奈,但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奋斗不息的决心。这种情感反映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尽管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疲惫,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是值得赞赏的。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曾多次感受到“力尽筋疲”的状态。例如,在备战考试期间,长时间的学习让我身心俱疲,但我依然坚持复习,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让我深刻理解到,虽然过程艰辛,但坚持是值得的。
在一首描写奋斗的诗歌中可以这样写: “寒风瑟瑟夜未央,力尽筋疲仍向前。 星辰点点心不灭,勇者无畏踏云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exhausted”或“bone-tired”,都传达出极度疲惫的状态,但缺少了“筋”的意象。在西方文化中,通常强调“疲惫”的状态,但对“坚韧”的强调可能不如在中文文化中那样突出。
通过对“力尽筋疲”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启示我们要有拼搏精神和毅力。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无论多么疲惫,都要勇往直前,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
《晋书·王敦传》:“力尽筋疲,不能自保。”
《后汉书·班超传》:“力尽筋疲,乃上书求归。”
《汉书·王莽传下》:“力尽筋疲,不能自振。”
《史记·项羽本纪》:“力尽筋疲,乃自刎。”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力尽筋疲,犹能起之。”
宋高宗时宰相李纲对国家赤胆忠心,一贯主张抗金,反对抗金割地求和,当了70天的宰相就被贬,在金兵围困时,他亲自指挥作战。他的《病牛》诗感慨自己:“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驾犁,驾犁!老农呆气!拉牛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