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2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22:56
成语“一览而尽”字面意思是“一次性地看过来就全部看完了”。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如书籍、图表、地图等)能够一目了然、非常清晰地了解全部内容,强调了信息的全面性和直观性。
“一览而尽”源自古代文学,最早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览而尽,皆在尔视。”这句话强调了广泛的视野和对事物全面了解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在现代社会,“一览而尽”强调信息的准确和快速获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一成语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期望能够快速、清晰地获取关键信息,因此这一成语在商业、教育等场合的使用频繁而且重要。
“一览而尽”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像是打开一本书,快速浏览内容,无需花费过多时间去理解复杂的信息。这种直观的感受使我在思考和表达时更加注重简洁和明了。
在工作中,我常常需要撰写报告或总结,力求让同事能迅速理解。我会尝试使用“一览而尽”的方式,整理信息,使其结构清晰,让读者一眼就能把握重点。
在创作中,我可以将“一览而尽”融入到诗歌中:
山川秀丽图中绘,
长河落日一览尽。
风云变幻皆可见,
心中壮志无阻挡。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see at a glance”这样的表达,意指一眼就能看清楚。在不同文化中,强调清晰和直观的表达方式普遍存在,反映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共同需求。
通过对“一览而尽”的学习,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传达思想和感情的桥梁。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在表达时追求简洁明了,让听众能够迅速理解。
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宋史·艺文志》:“《一览》三卷,刘孝孙撰。”
《南史·文学传·刘勰》:“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夫,故用之焉。’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览而尽。”
《文选·张衡·西京赋》:“于是一览而尽,莫不备具。”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先生一览而尽,何也?’”
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的大字幼稚园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