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0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22:49
成语“一览无余”的字面意思是“从高处俯视,全部都能看到,没有任何遮挡”。其基本含义是形容观察或了解事物时,一目了然,毫无遗漏。常用来形容对某个情况或事物的全面掌握。
“一览无余”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的“今兹览之,何其无余”。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它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全貌的追求,强调了全局观的重要性。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全面理解的思想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在现代社会,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具备全局观和系统思维。
“一览无余”让我联想到一种清晰、明朗的感觉,仿佛在高处俯瞰,所有的迷雾都一扫而空。这种情感常常让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努力去寻找更全面的视角,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负责对市场调研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我最终将所有信息一览无余地呈现给团队,使大家对市场状况有了清晰的认识,推动了项目的进展。
在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云海苍茫,山峦叠嶂,登高一览无余,心中自有千愁。”这样的句子展示了“一览无余”在文学创作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clear at a glance”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没有直接的成语对应,但同样体现了对事物一目了然的理解。不同文化中对“全面了解”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内涵相似。
通过对“一览无余”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全面理解事物的重要性。这不仅在语言表达中有助于我更准确地传达意思,也在生活中提醒我保持清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这个成语的学让我体会到,掌握全局是应对复杂环境的关键。
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艳,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道:‘这园子虽大,然一览无余,倒不如那小园子,曲曲折折,有趣得多。’”
《梦溪笔谈·书画》:“画山水者,有一句题识云:‘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此一览无余之道也。”
《世说新语·言语》:“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或问:‘山川之美,何如?’顾曰:‘一览无余。’”
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了。